一、学科人才培养
目前,中西医结合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很不平衡,如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系的基础学科主要从事针刺原理的研究。中西医结合体系建立,应以基础理论为基石,中医与西医并重,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并重。对于西医或是中医的医学本科生来说,五年的学制安排本就很紧凑,对于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五年制本科生,学习任务相对来说就要重很多,他们一方面要完成对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还要适应中医和西医思维的变换;所以对中西医结合专业五年制本科生的培养就不能浮于表面。在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上可以借鉴双语专业的教育经验。而存在多数的中西医结合专业硕士生和博士生,其本科的专业要么是西医要么是中医,可以说这些研究生基本都是半路出家,本科期间已养成思维定式。而进入研究生学习后,无论是进入临床还是从事科研,往往接触或投入的领域是某一方向,或某一分支学科。势必造成的结果是,在熟悉掌握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前,他们已被迫提前进入专业领域。这将造成其知识结构的不平衡。
二、教学方面
中西医结合医学专业的教学的基本模式是基础课中西医相对独立,分别开设,有中医学基础和西医学基础两套课程共同支撑中西医结合临床。这种培养模式可能会造成学生在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上产生碰撞和错位。由于绝大多数初学者往往在高中阶段所学或理科或文科,首当其冲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对他们的冲击,这显然不同于单一中医学基础理论或西医学基础理论的单纯性。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采用惯性思维模式,加上授课教师所教授的也只是其中单一知识架构,缺少合理的中、西医学理论的衔接和引导,容易造成理解的困惑。既然不能以西医理论解释中医,也不能以中医理论去解释西医,这就需要一个全新的理论进行全新的解释,把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西医的微观实验相结合。像“伤寒”一词,在中医和西医中的解释完全不同,但是不可否认中医和西医的“伤寒”又有着某些“辨”的联系。如果能把中医和西医的“伤寒”用中西医结合解释清楚,那就是中西医结合的理论了。
三、科研方面
在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方面,临床部分研究多于基础研究。一方面,临床的探索本身就远早于科研的起步时间,实践经验的积累已十分丰富。另一方面,中西医结合的科学研究多采用现代医学的方法和技术,在适用性和前沿性方面需要合理筛选和摸索。目前国内医学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每年吸引大批创新人才,如生物化学、网络药理学、表观遗传学等前沿领域的长江学者、国家自然基金委杰出青年获得者、海外归国人才等,并招收专业研究生、博士生,建立中西医结合博士后流动站,吸引博士后进站,投入中西医结合科学研究。如以陈竺院士牵头,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领衔的多家单位联合攻关,通过现代科学技术,阐明传统中药砒霜(即三氧化二砷)的分子作用机制。三氧化二砷目前已在全球范围内因其大量证据表明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抗癌活性而引起广泛关注。项目组研究发现PML-RAR(一种癌蛋白)是药物直接作用的靶点。三氧化二砷通过与半胱氨酸结合,诱导PML-RAR最终被蛋白酶体降解,从而促使癌细胞分化和凋亡。这是在临床上APL分子靶向治疗的成功例证,同时也拓展了APL靶向治疗的理论,对其他类型白血病的靶向治疗提供了启示和合理研究模式。
内容来源:《现代中药国际化研究》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