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概念区别
中医体系[1],是基于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经验,通过精气学说和阴阳五行理论的思维模式,确定整体观念的主导思想,基于精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理论进行辨证论治,研究生命活动中健康的规律与疾病的预防、诊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医学理论体系。
西医体系,或近现代医学体系,是运用自然科学知识和技术在实验科学的基础上运用定性和定量的客观指标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转归进行研究的理论形态,由器官到细胞再到分子水平,从不同层面全方位地研究生命活动及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理论实践体系。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基于现代医学的理论与技术,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理论与经验,通过中、西医学体系之间的相互印证与补充,达到诊治疾病目的的医学形式和理论体系。
(二) 特点比较
由于中医医学体系与西医医学体系在文化背景、哲学基础、思维方式、实践条件、研究层次及方法的差异,因此形成了各自的医学理论和诊疗方法,从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人体观、疾病观及防治观。
1. 不同的人体观
中医医学体系在“天人合一”思路的指引下,从整体机能活动的方式、方法及相互联系来研究生命过程及其机制与规律,认为人体是功能活动系统与外在环境相联系的统一体。中医医学体系一方面作为生命科学的组成部分,主要探讨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病理变化及疾病的防治规律等,具有自然科学属性;另一方面,以人-自然(环境)-社会(心理)为医学模式,强调“以人为本”,更重视人的社会属性。中医医学体系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天人相应观”是中医医学体系的整体观,阴阳学说是体系的矛盾论,五行学说是体系的系统论,辨证论治是体系的辨证法。在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精气、阴阳、五行等学说的深刻影响下,通过古代天文、地理、气象、天文学、生物学、物候学、矿物学、植物学、农业、军事科学、数学、酿造技术等的融合和相互渗透,而形成独特的理、法、方、药四位一体的综合性医学科学知识体系。
西医医学体系从形质结构研究机能活动,采用从机体局部到整体的解剖生理的分析方法,认为人体是形态结构系统的整合体。由于西医学与中医学人体观的不同,从而对人体内各器官组织的作用也就认识不同。如西医解剖之五脏与中医“气化”之五脏的作用各有自己特有的内涵。中医藏象理论体系中有古代解剖学的基础,但更多表述的是功能内涵,即一个脏腑不只表述它在解剖上的实质脏腑,还是表述它的功能可能是西医解剖学中的几个脏腑或系统的部分功能的综合。如五脏中的“脾”的概念:脾主运化,这包括饮食和水液的运化,能起到消化饮食,吸收和转输水谷精微的作用,并调节水液代谢;脾主统血,具有统摄血液在脉管中运行,而不致溢于脉外的功能;脾主升清,能将吸收的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上输于心肺,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而营养周身;其生理特性是脾气主升,喜燥恶湿。而西医解剖学的脾脏是淋巴系统组成器官,脾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在胚胎时期是重要造血器官,参与机体免疫。因此,中医藏象理论体系,远不止一个解剖学的概念,而是一个功能的、整体的、相互联系着的、独特的理论体系,从而进一步构成相应的理法方药的独特的诊疗体系。总而言之,中医学中的每个脏器的功能或作用是多方面的。
2. 不同的疾病观
中医依据证候辨证,创立了功能失常(或称作功能障碍)的疾病观;而西医学根据病理的解剖基础,创立基于病理病灶的疾病观。关于疾病的发生,西医学是基于理化因素、生物因素等致病方式,从而创制在病理意义层面的病因学、发病学理论;中医学提出六淫、七情、疫气、饮食失调和劳伤等病因,来概括其致病方式,并以“正邪交争”的模式阐明机理,从而创建在病理意义层面的病因学、发病学理论。关于病理变化的机制,西医从组织器官的形质异常论病理,认为病理病灶是形质异常的表现,而病理病灶的形成是由于炎症发展过程的结果。中医学则着眼于对整体机能的失调进行研究,通过探讨、分析其状态和过程以论证病理,并在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病变的基础上,推导疾病的邪正虚实、表里出入等的疾病传变理论。
3. 不同的防治观
在疾病观的基础上,西医学对疾病的治疗采取针对理化生物性病因,局部病灶给予特效药、革除有余、填充不足的替代疗法。中医对疾病的治疗则侧重以人为本,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强调以机动灵活的综合治疗。以证为本,证改则治变,以调整、改善、最大限度地恢复人体受损器官组织的功能活动。对于疾病的治疗,中医与西医在思路上有重人与重病、重个性与重共性、重整体与重局部、重机能与重形质的不同。并强调“治未病”的养生观念。
内容来源:《现代中药国际化研究》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