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IH开发的寨卡病毒疫苗可改善动物模型中的胎儿结局

发布时间:2019-12-20 浏览次数:720

​根据发表在《科学转化医学》的一项新研究,在先天性寨卡病毒感染的恒河猴模型中,实验性寨卡疫苗降低了怀孕猴子的病毒水平并改善了胎儿结局。这项研究是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下属的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的科学家及来自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北卡罗来纳州达勒姆的杜克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合作者共同进行的。NIAID的科学家开发了实验疫苗,目前正在进行Ⅱ期人类临床试验,对疫苗进行评估。该疫苗使用一小段环状DNA或质粒,其中包含编码寨卡病毒表面蛋白的基因,以诱导免疫反应。

寨卡病毒主要通过伊蚊传播给人类。它也可以通过性传播。女性在怀孕期间感染寨卡病毒可导致婴儿严重的先天缺陷。作者指出在理想情况下,应向青少年和怀孕前的育龄成人接种寨卡疫苗,以预防先天性寨卡综合征。

2015年和2016年在美洲寨卡病毒大爆发,导致数千例先天性寨卡综合征病例,促使NIAID科学家迅速开发NIAID DNA 寨卡疫苗并开始临床试验。尽管由于寨卡的发病率降低,临床试验可以提供有关安全性以及疫苗在接受者中的表现的数据,但从逻辑上讲,很难进行一项临床试验来确定疫苗预防胎儿不良结局的能力。因此,研究人员开发了先天性寨卡综合征的恒河猴模型,以提供另一种评估实验疫苗的方法。

这项研究比较了12只未接种疫苗的恒河猴和13只怀孕前接种疫苗的恒河猴的结局。在孕早期和孕中期,所有恒河猴均暴露于寨卡病毒共3次。与未接种疫苗的动物相比,接种疫苗的动物的血液中寨卡病毒的数量显着减少,并且可以检测到病毒的时间长度。接种疫苗的人群将寨卡病毒传播给胎儿的可能性显着降低,而未接种猕猴中的寨卡病毒持续感染与胎儿感染有关。接种组没有发生早期病态妊娠的病例,也没有证据表明胎盘或胎儿脑部受损。

这项研究表明,对先天性寨卡综合症的有效保护可能并不需要杀菌免疫(一种完全防止感染且没有可检测到病毒的免疫反应)。他们指出,疫苗预防持续寨卡病毒感染的能力可能是未来临床研究的重要考虑因素。同时,该动物模型可用于进一步了解寨卡病毒的母婴传播以及可能的干预策略。



内容来源:NIH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告知。

特别声明:本文由NIH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NIH。“雅昂国际”转载,不代表“雅昂国际”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