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食药报道如何不传谣、不做标题党?食药监总局、中国记协、人民大学给你8个建议

发布时间:2017-01-10 浏览次数:523

“后真相”被牛津词典评为2016年年度词汇。

“后真相时代”,媒体从业人员捍卫新闻真实性原则更是责任重于泰山。

1月9日,《食药安全新闻报道服务手册》正式发布。

千呼万唤始出来,《食药安全新闻报道服务手册》,1月9日正式发布啦!

每逢年底,各路排行榜纷至沓来。近日,2016年度谣言TOP10也姗姗来迟,让小编瞠目的是,谣言TOP10中食药安全领域相关谣言占去4位,这些缺乏科学性和权威性的新闻报道,给公众带来了非常大的困惑和不安全感,引发了负面的社会舆论和争议。

网民吐槽食药安全新闻报道专业性 国家食药监总局有话说

针对网民对食药安全新闻报道的困惑和不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宣传司联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国内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传播研究所和食品药品安全新闻传播青年学者联盟联合编制《食药安全新闻报道服务手册》(以下简称《手册》),以捍卫食药安全领域新闻的真实性、科学性和权威性。

《手册》发布于“较真专业事实查证平台”,并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公共传播研究所所长胡百精在腾讯活动上进行发布。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公共传播研究所所长胡百精

《食药安全新闻报道服务手册》说了啥?

1

食药安全新闻报道的特征与原则

4大特征:

议题:专业性强,事关公共安全

报道者:专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均需达到较高水平

受众:对信息的高旺盛需求和专业认知的缺乏并存

渠道:多平台兴起使信息传播更为畅达,也使谣言更易流传

5大原则:

负责任的理性态度

科学的思维方法

通俗的表达方式

人文关怀的理念

遵守法律的底线

2

食药安全领域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及危害

8大问题和危害:

转载消息来源缺失或者交代模糊的信息,易诱发谣言传播

报道未经权威机构和专业人士核实的新闻,易引发社会争议

缺乏科学解释的科普使报道容易陷入“伪科学”陷阱

在争议话题报道中主观先行,加速非理性情绪的蔓延

断章取义地制作新闻标题,易引发社会恐慌

用语绝对化和片面夸大食药的功效,存在损害受众利益的风险

广告与新闻混淆,易使受众忽视安全风险

使用或解读数据不严谨,易导致受众误解

3

食药安全新闻报道的建议

8大建议:

引用权威、专业的消息源,并在报道中明确标注

对可能引发争议的重大题材的食药安全新闻报道应慎重核实

科普性的食药安全报道宜采用专家审稿制度

确保标题传递的信息准确、清晰与公正

重视新闻报道的逻辑,不妄断因果

区分广告和新闻,对食药类广告进行明确标注

创新报道的方法和形式,服务新媒体时代的用户

厘清食药安全问题的复杂性,与政府部门保持良性互动

4

食药安全领域新闻报道的参考资源

10个参考资源:

2013—2015年国内主要报纸的食药安全新闻报道分析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主要职责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宣传司联系方式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的科普和辟谣平台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可供查询的基础数据库目录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的重要法律行政法规

海外食药安全报道案例精选

各国药品监管机构官方网站及相关网站

食品药品安全常用名词

近年来食品药品类谣言汇总